乡恋乡情一卷之
薄饼亦称春卷、润饼,是闽南名小吃。厦门民谚有云“清明吃薄饼”,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。如今,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。
“清明节时吃薄饼是我们传统的饮食习俗之一。”廖艺聪,厦门市海沧区政协委员,土生土长的厦门人,在他看来,这一与民风、民俗相伴而生的特色美食,蕴藏着闽南文化的精髓。“厦门薄饼又称春卷,诗云‘春到人间一卷之’,寓意春满乾坤福满堂,春卷之名即是由诗句得来。”
“如今,全国各地的春卷做法都大同小异,但闽南地区的传统春卷是不经过油炸的。”廖艺聪介绍,这与古时候的寒食节有关系。寒食,顾名思义,就是不生火、不动灶做饭,吃冷食。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,到了唐朝,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,寒食禁火习俗逐渐消失。但在韩国、日本等国,至今仍保留着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。而厦门的这一道传统小吃至今还保留了这一古老的习俗,这在全国也是比较少见的。
关于薄饼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。相传明代嘉靖年间,厦门同安人李春芳将其女嫁给了金门蔡厝人蔡复一。后来,蔡复一官至总督云贵湖广军务兼贵州巡抚,公务繁忙,日理万机,经常废寝忘食。蔡夫人看在眼里,疼在心上,害怕长此以往,有损夫婿健康。于是,她就将一些鱼、肉、虾、菜、笋、豆等用微火炖熟,用一张薄薄的面皮包卷,置于夫婿案头,让他边吃边办公,一举两得。这种菜便被称为“婆饼”,而厦门话“婆”“薄”发音相同,于是又称为“薄饼”。而蔡夫人做“薄饼”助夫的故事也传为美谈,为民间广为效仿。
“新鲜出锅的薄饼皮薄而柔韧,吃起来软绵醇香。虽然现在春卷皮在市场上都可以买到,但许多厦门人吃薄饼仍喜欢自己做。抓着面团在烧热的铁锅上迅速地画两个半圆,待一层薄薄的面粉均匀地铺满锅面,一张薄饼皮便做好了。” 谈到薄饼的做法,廖艺聪表示,地道的薄饼做起来颇有些讲究,必须在立春前后,各种新鲜时令蔬菜上市后才可以做成。“除了新鲜的笋、豌豆、豆芽、胡萝卜、五花肉、豆干、海蛎、虾仁、青蒜、芫荽等,还要有海苔丝和上好的花生贡糖,厦门辣酱也是必不可少的。所有菜料都要切成细丝,单是听菜刀在案板上起起落落的‘笃笃’声,就得听上好一阵子,直到下锅煎炒煮,而最正宗的厦门煮法,讲究一个火候,最佳状态就是菜汁收得恰到好处,留一定的汤汁,这样包的薄饼才有滋有味,风味十足。”
“刀工不仅决定着馅料的质量,也代表了对这道小吃的虔诚度。豆干切得越细越好,可以帮馅料‘吃油’,让薄饼皮不会被馅料里的汤汁浸透破损;五花肉要切成小细丝,细到让人忘记它的存在才叫高手;包菜、胡萝卜切成菜丝特别让人有成就感。”廖艺聪说,“老厦门人卷薄饼时喜欢在薄饼皮里放点酥了油的海苔、油煎的蛋丝,或抹一点辣酱等,卷后趁热吃更有滋味。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,预示着将使农苗茁壮、六畜兴旺,有的地区还认为吃了包卷芹菜、韭菜的薄饼,会使人们更勤(芹)劳,生命更长久(韭),家业更兴旺。”
如今,除了厦门,泉州等其他闽南地区,也有吃薄饼的习俗,而且每家每户还有一些自己的“独门秘方”。例如在泉州,做薄饼便是用海蛎、颗粒状的地瓜粉和菠菜,加水搅拌均匀后,放入锅中煎,成型后将它捣碎,吃时再将其包在饼皮中。
“在我看来,薄饼其实是一种‘爱’的吃食,因为全家老少可以一同动手参与。切菜、炒菜各有分工,等到五颜六色的一盆盆馅料端上桌,有人负责包出成品,有人则负责撒海苔丝、抹辣酱。”作为“70后”,廖艺聪感觉,如今许多传统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淡了,而清明吃薄饼,既是一种传统,更是一次难得的阖家团圆机会,“清明是个特别的节日,既是祭奠先人回忆往事的日子,也是大家庭亲人们团聚的机会,希望通过短暂的相聚,传承家风,在年轻人心里也能种下感恩的种子。”
网友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