剪成花馍千百变
你看那双经历风霜的手,在拇指大小的面团上,两只手上下翻飞,几下过后,脑袋、脖子、躯干,一只燕子的轮廓已经出现。还没来得及歇息,剪刀已经上手,伴着“噌噌”的剪刀声,燕子的脑袋变得有棱有角,尾巴也开始有了脉络,不到一分钟,如同变魔术一般,一个燕子形象的面点就在手上完成了。
又是一年清明到。据考证,山西绵山是清明节和寒食节的发源地。山西人日常习惯吃面,清明前人们制作子推馍的习惯,也就这样世世代代流传下来。
“简单得很!”听说记者问询子推馍的做法,高金凤老人回答得很自信。她年轻时是村里有名的“巧手”,做衣裳、十字绣、做面点,样样引得村里的妇女跟着学。尽管今年已经73岁,手也开始抖了,但真正做起东西来,还是功力不减当年。
子推馍有不同的做法,模样也不太一样。光在一个县里,子推馍就有几种做法。有的地方以食用对象作区分,一个托盘上,用鸡蛋等为原料,载有不同形状的“梭子馍”“抓髻馍”。有的村子,是以卷枣馍为主体,边上辅以花草、燕雀等不同的动植物形象。
“以前节前是要好好准备的,有专门的梳子、剪子、锥子、镊子,红豆、黑豆、花椒籽等东西,用来剪出图案、点缀成型。”高金凤老人说,“其实主要靠一把剪刀就能完成主要的工作。现在这些东西我也做得少,真要做,这些工具都得临时找。”
“听说你要来,这面我已经‘发’了3天了。做子推馍呀,和蒸馍馍还不一样,面越‘死’越好,尤其是要做动物的样子,软和的根本不行。”高金凤扶了扶眼镜说。
只见她把发好的面麻利地切成几块,用擀面杖碾成长条状,将洗好的红枣放在一头,卷起后就成了一个“枣花卷”,如此反复,将几个小的枣花卷拼接在一起,边上弄一些小碎面点装饰,主体就完工了。高金凤老人将它们放入了夹层,底下是煮沸的锅,“有十几分钟就能蒸好了。”
边做着,高金凤老人介绍起了子推馍的来历。“介子推当年一直忠心耿耿,后来重耳回了晋国当上了国君,封赏的时候却忘了介子推。介子推也不在意,就带着老母亲在山西的绵山里居住。后来晋文公想起了他,派人去找,谁料他看破功名,死活不愿意下山。也不知谁出的坏主意,让放火烧山,想把介子推母子逼出来。火熄后,人们才发现介子推母子相抱在一棵树旁被烧死了。”
主体完成了,还有旁边的“燕燕雀雀花馍”。这些花馍用面仅一两左右,有老燕负雏、春燕展翅、喜鹊高唱、金雀鸣叫、灵猴献瑞、蛇盘玉兔等不同形象。高金凤老人用熟练的技艺,没过多久,就将“老燕负雏”“玉兔临门”“金鸡报晓”等三种造型做好。
“别急,这才刚一半呢。”做好蒸熟后,高金凤用托盘将这几种面点摆在上面。“得让它们再像点。”她笑着说:“这就需要上色、点睛了。”只见她拿着软笔,用胡椒籽点在“鸡”“兔”的眼睛部位,这两个动物立时变得鲜活起来。再点缀上红绿花点,这些动物造型不同,但都憨态活泼,个个变得栩栩如生。
这样精心捏制、旺火蒸出的子推馍,犹如艺术珍品,令人爱不释手。在山西一些乡村山村,子推馍除了自己食用,还常用来馈赠亲友。母亲要给当年出嫁的女儿送,村里孩子也给自己老师送,统称为“送寒食”。
高金凤老人端着做好的子推馍左看右看,像打量着自己的孩子,“好久没做啦!现在村里做这东西就是用来‘玩’的。你这次来倒是提醒我了,我应该把家伙什拾掇拾掇,今年清明再好好做一些给孙子孙女。毕竟有了这些东西,感觉才像过节嘛!”
网友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